【动画】带你了解,何为网络安全“攻击面管理”******
【2022年国家网络宣传周系列科普】
近年来,新兴技术迅速发展带动了网络资产边界快速拓展,也增加了企业资产暴露面,而基于供应链的新型攻击则大大降低了攻击成本。在多重因素的驱动下,网络安全防御策略也在与时俱进,攻击面管理也开始被行业所关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攻击面管理的小知识吧。
什么是攻击面?
近日发布的《中国攻击面管理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指出,攻击面是指未经授权即能访问和利用企业数字资产的所有潜在入口的总和。
其中,包括未经授权的可访问的硬件、软件、云资产和数据资产等,同样也包括人员管理、技术管理、业务流程存在的安全弱点和缺陷等,即存在可能会被攻击者利用并造成损失的潜在风险。
但不是所有资产暴露面都可以成为攻击面,只有可利用暴露面叠加攻击向量才形成了攻击面。
什么是攻击面管理?
攻击面管理是一种从攻击者的角度对企业数字资产攻击面进行检测发现、分析研判、情报预警、响应处置和持续监控的资产安全性管理方法,其最大特性就是以外部攻击者视角来审视企业所有资产可被利用的攻击可能性。
主要包含外部攻击面管理(EASM)、网络资产攻击面管理(CAASM)、数字风险保护服务(DRPS)等内容。
什么是攻击面管理框架体系?
攻击面管理框架体系自下向上分别为基础技术、安全能力和应用场景。基础技术为支撑攻击面管理的技术能力集合,多种技术组合形成攻击面管理的能力体系,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需求采用不同的能力组合,形成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的攻击面管理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攻击面闭环管理能力。
什么是攻击面管理成熟度模型?
研究报告中还提到了建立攻击面管理的成熟度模型,主要是工具阶段的被动防御、平台阶段的主动防御、流程化阶段的对抗防御、先知阶段的优先防御四个层级;提出了暴露面获取、脆弱点发现、攻击面挖掘、情报获取能力等攻击面管理要具备的12个能力域,从检测发现、分析研判、情报预警、响应运营的闭环管控过程分解了响应的29个能力子项,从子能力的具备和完善情况来评价攻击面管理的有效性。
发展前景怎么看?
目前,国内外厂商如华云安、360政企安全、Mandiant、CyCoginito、等一大批传统网络安全团队,正在进入攻击面管理创新领域。未来攻击面管理将从传统场景扩展到新兴技术场景,并提供跨领域、跨技术平台的数字资产及其攻击面管理能力,更关注企业内部业务风险和第三方风险的管理,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攻击面管理入口,并提供一致的安全运营体验。
光明网、华云安 联合出品
监制:张宁、李政葳策划:孔繁鑫制作/配音:雷渺鑫
我是新时代的兵|驾驭黑色“巨鲸”的潜艇兵******
解说:我是赵满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某支队二级军士长。2014年,我们372潜艇正在执行战备训练任务,深夜突遇“水下断崖”,潜艇在大洋深处急剧下沉。
“水下断崖”,是因海水密度不同而形成。当潜艇从海水高密度海域进入海水低密度海域,潜艇的浮力会突然减少,专业上称这种现象为“掉深”。大多数常规潜艇的有效潜深为300米,如果不能迅速控制“掉深”,潜艇将急剧掉向海底,被海水巨大的压力解体,造成艇毁人亡。历史上,外国潜艇曾发生过因潜艇“掉深”造成的重大事故。
面对突发的严重“掉深”险情,372艇3名同志迅速封舱,全体官兵临危不惧坚守岗位,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顽强的战斗作风与死神搏斗。180秒内,指挥员下达数十道口令,艇员们迅速完成500多个动作,关闭近百个阀门、开关。
终于,潜艇成功自救上浮,化险为夷,创造了世界潜艇史上遭遇“水下断崖”成功自救的奇迹。
解说:相对明星装备航母、四代战机,我们潜艇要维持低调。它无声、隐形,游曳在大洋深处,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借助水下的隐蔽性,预先潜伏在关键海域,战时从海中发动攻击。可以说,潜艇的存在足以遏制或影响战争进程。
解说:我国的第一支潜艇部队,于1954年6月19日在青岛正式成立。主要用于水下突袭、反潜和实施侦察,是对海上和岸上目标实施打击威慑和钳制的重要力量。
如今,人民海军已经拥有核动力和常规动力两大类潜艇。在潜艇上,“百人一杆枪”,各个岗位都与潜艇的生命力、战斗力相关。这就需要每一名潜艇官兵都拥有过硬的本领,成为技能“多面手”,不但要熟练操控设备,还要准确判断、排除故障。
“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住在‘龙宫’里!”,“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当潜艇兵”,潜艇兵的工作是“神秘”的,更是神圣的,如果将潜艇部队比作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家战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的水下盾牌,那么潜艇兵就是那个手握盾牌的人。我们深爱这份职业,因为“我们这支部队,是为打仗而生,因胜利而存在,几十年来从未改变。”每一名潜艇官兵都明白,胜利就是我们追求的最高荣誉!我骄傲,我们是人民的潜艇兵!我自豪,我们保卫着祖国的海疆万里。
科学顾问:曹卫东
制片顾问:范文军
编 导:金 赫
动 画:景晨龙
鸣 谢:北京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
出 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